世界各國有哪些實際的健康調適行動?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健康調適的效益高於所需要的成本,而且越早投入效益越高。
可是沒有一間公司願意花心思處理這個問題,因為傷害不大,至少不如假新聞來的嚴重。為什麼媒體不在標題就寫明白呢?說清楚講明白不是新聞應有的專業嗎?為什麼要刻意寫成「只有四字」,迫使人因為好奇心而點進去看呢? 誘餌式標題的目的就是賺取點閱率 「知名藝人痛斥節目組:簡直要人命。
不知道你們是否和我有著相同的經驗,因為發現誘餌式標題的氾濫,漸漸地失去閱覽新聞的動力,可是我只有這些東西看,不看的話我就像隻井底之蛙,只能看見身邊的小水灘,看不見雙眼以外的範圍,彷彿與世界脫節。那時候報紙上標題就是內文的摘要,所以可以快速地透過標題去選擇喜歡看的內容,也不用擔心會有資訊錯誤的可能性。親愛的,請與我們一起拒絕點擊誘餌式標題。閱聽人沒有義務去分辨他所看見的標題是不是誘餌式標題,就像點牛肉麵時,老闆應該要提供沒有過期的食物,而不是要求客人自己去分辨,但當你發現店家使用過期的食物,你會再去消費嗎?想必是不會的。同理,當我們看見這樣的標題,「拒絕它」就成了我們身為閱聽人的權利。
就像放羊的孩子一樣,不禁讓我們擔心,當國家真的有需要快速透過媒體傳遞資訊的事情時,到時候還會有人相信媒體嗎?到時候要用多大的誘餌,才能吸引到閱聽人的注意呢? 我們仰賴網路媒體,但卻無法信任媒體 依稀記得,小時候會跟爸媽一起去巷口買報紙,蘋果日報15元、自由時報10元,付錢買走一份是每天的例行公事。當標題脫離傳統客觀公正的樣貌時,就容易誤導沒有細看內文的閱聽人,造成錯誤的資訊流傳,倘若整個社會都瀰漫著這樣的風氣,人們就會對部分的事情抱持著錯誤認知,也開始不信任媒體。文:李偉文 你那邊空氣還好嗎? 網紅市長韓國瑜一句:「全台灣都欠高雄。
將近三十年前,到高雄參加活動時順便去找大學同學,他選擇到高雄工業區附近開內兒科診所。空氣汙染裡的懸浮微粒,也就是現在大家已耳熟能詳的PM2.5,除了會引起肺癌之外,也跟心血管疾病,其他呼吸系統疾病都息息相關,甚至也有研究發現,也會造成早產,老年癡呆與腦癌等等病變。肺癌為什麼這麼令人關注?除了這些年罹患率節節攀升之外,也因為肺癌很難早期發現,往往一有症狀就是末期,幾乎沒有辦法治療,近年來有不少名人,包過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的宗教大師們也得到肺癌,更讓人懷疑近年來不斷惡化的空氣品質,真真切切會對許多較為敏感體質的人有致癌的風險每次到了大選前夕,從候選人到政府機關,幾乎都會拼命鼓勵選民出門投票,不要放棄手中神聖的一票,但這個看似是每個現代公民都應該有的基本權利,在某些國家卻不見得獲得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可能在政治操作之下被犧牲。
於是,坎普事後被一狀告上法院。目前有16個州加上華盛頓特區,投票時不需要出示證件,另外34個州必須出示證件,其中16個州要求必須是有照片的證件。
這個狀況同樣在近5年間變嚴重,因為全美2014到2016年被取消資格的選民總數,就比2006到2008年多了4百萬。若硬性規定選民一定要出示有照片證件才能投票,等於是剝奪他們的投票權。到底美國的選舉制度出了什麼問題?其他國家有沒有類似狀況呢?各州立法防舞弊,要求選民出示證件錯了嗎?在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等民權領袖的倡導之下,美國在1965年通過指標性的投票權利法,確保各州不會刻意打壓有色人種的投票權。理論上,為了減少舞弊,地方政府每隔一段時間會將選民清單重新整理,把已經過世、遭到褫奪公權或是搬出選區等所謂非活躍選民,從清單上刪除,但因為每個州可以自訂標準,結果有些寬鬆、有些非常嚴格,甚至因此「錯刪」很多原本應該擁有投票權的選民。
如果要為了投票申請身分證明,必須提供出生證明或是健保資料等,但因為資源匱乏或語言隔閡,對於少數族裔、貧窮者和年長者來說,提供資料相對困難,來來回回的申請程序和規費也是一種負擔。這邊要補充一下,美國跟台灣不同,採登記投票制,簡單說就是選前要先登記為選民,才有資格領票。今年英國政府本來想推動修法,規定投票一定要出示有照片的身分證件,理由同樣是減少舞弊,結果反應兩極化。結果,選前出爐的非活躍選民「待確認」名單上,有70%是黑人,比喬治亞實際黑人人口占比高了1倍以上,再加上當時坎普和對手民主黨女性黑人候選人之間,選情非常緊繃,不免讓人質疑,嚴格篩選選民資格的真正用意,可能是不讓對手支持者投票。
在這個法案還沒有通過之前,除了北愛爾蘭之外,英國其他地區投票都不需要帶證件。而相關的爭議,也就在最近這5年間越演越烈。
今天,我們必須通過HR4法案,快速立法來保護所有美國人的神聖權利。雖然政府說可以免費製作和核發投票證件,但在測試期間政府單位發現,年輕與黑人族群容易漏接需要攜帶證件等相關訊息,導致無法投票。
為了發生率這麼低的舞弊風險,強制要求出示證件似乎是小題大作,才會被人質疑是不是變相降低這幾個族群的投票率,有政治目的。文:劉冠伶《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每週探討一個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共和黨候選人坎普(Brian Kemp),剛好也是當時的喬治亞州務卿,篩選非活躍選民是他的負責業務之一。州法規定,選民登記資料必須和身分證件上「完全一致」,就算只少了名字中間的一橫也算錯,會被刪除。另外還有一個「用進廢退」的原則,就是太久沒投票也會被取消登記。選舉制度之外,社會文化也影響投票行為其實不只美國,在總理大選剛結束的英國也有憑證件投票的爭議。
不過到了2013年,這個法的其中一條規定被判定違憲。製圖:關鍵評論網 / 鄭宇軒你可能會覺得,要求選民出示證件,以免有人盜領選票,到底跟歧視有什麼關係?根據2016年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有11%的成年人沒有政府核發的有照片證件。
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在記者會上表示:「自從 Shelby訴Holder案之後,23個州執行剝奪選民權益的法律,否定數百萬人的投票權。支持者認為,畢竟帶證件投票在北愛爾蘭行之有年,就算擴及全國應該也無傷大雅。
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納德勒(Jerrold Lewis Nadler)說:「全國各地持續發生選舉歧視,影響數百萬美國人的基本投票權。這是美國沒有統一的國民身分證,最常見用來證明身份的是駕照,但有些人沒錢買車,就沒有駕照。
所謂「篩選非活躍選民」(voter purge)的爭議,就是這樣來的。這些失去資格的選民會被列入「待確認」名單,如果他們又沒有在期限內完成更正,就會失去投票資格。根據美聯社報導,從2012年到2018年,有超過140萬喬治亞州選民被取消登記,其中光是2017年就67萬人,創下州史新高。無論如何,類似喬治亞州的爭議事件,讓美國民主黨議員推動開場提到的《投票權利強化法案》,希望找回半世紀以前,國家用法律保障每一個人都有投票權的精神。
」推動這個法案的民主黨議員表示,很多美國人在各州不公平的選舉制度之下,失去用選票表達意見的機會。從此,各州政府就可以自行決定,要怎麼驗證選民的登記資格。
有趣的是,因為英國也沒有統一核發身份證,北愛爾蘭就不限定要哪一種證件,就連有照片的交通儲值卡都可以用喔。」前面提到的最高法院判決出爐之後,24小時內,德州立刻修法強化證件查驗,要求選民在領票時出示具有照片的身分證件,來避免選票舞弊,之後密西西比州、北卡羅來納州也跟進。
各地方政府負責蒐集和維護選民清單。反對者認為這可能會剝奪那些無法取得有照片證件的人的權利。
一直以來,喬治亞州政府說這是為了防止選舉舞弊,但2018年的州長選舉引發不小的爭議。況且,話又說回來,也有研究針對2000到2014年的選舉,發現這14年來超過8億張選票中,假冒身分投票的案例只有35張。最常被檢討的案例之一,是美國南方的喬治亞州反對者認為這可能會剝奪那些無法取得有照片證件的人的權利。
理論上,為了減少舞弊,地方政府每隔一段時間會將選民清單重新整理,把已經過世、遭到褫奪公權或是搬出選區等所謂非活躍選民,從清單上刪除,但因為每個州可以自訂標準,結果有些寬鬆、有些非常嚴格,甚至因此「錯刪」很多原本應該擁有投票權的選民。如果要為了投票申請身分證明,必須提供出生證明或是健保資料等,但因為資源匱乏或語言隔閡,對於少數族裔、貧窮者和年長者來說,提供資料相對困難,來來回回的申請程序和規費也是一種負擔。
這是美國沒有統一的國民身分證,最常見用來證明身份的是駕照,但有些人沒錢買車,就沒有駕照。於是,坎普事後被一狀告上法院。
今天,我們必須通過HR4法案,快速立法來保護所有美國人的神聖權利。今年英國政府本來想推動修法,規定投票一定要出示有照片的身分證件,理由同樣是減少舞弊,結果反應兩極化。